《品读群书治要》20 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
▲ 点击上方卡片,看更多精彩内容
《余莉开讲》第二十集
尊敬的观众朋友们,大家好:
今天我们学习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。那么君子和小人,它的区别在哪里呢?为什么君子经常坦坦荡荡,有一种幸福感,而小人却常常地忧郁,郁郁寡欢呢?其实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,就是君子助人为乐,成人之美。而小人呢,喜欢自私自利。
所以我们看看什么是幸福呢?我们首先看一看逆境中的幸福之人。比如说美国的海伦·凯勒女士,她生来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,但是她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过着悲惨的生活。相反,她周游了世界。每一次周游世界的时候呢,她都要演讲,当然我们知道她的演讲,都是她的唇动和手指在说,她的助手在给她做翻译。她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,耳朵听不见,口也不能讲话,但是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。因为我周游了世界.为世界上很多的盲聋哑人演讲,改变了他们的生命轨迹。让他们重拾生命的尊严。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逆境中的幸福之人。
那我们相反,也看的了一些处于优裕环境之下的不幸之人。比如说有的人是亿万富翁,百万富翁。四肢健全,家里也很有钱。但是因为自己很有钱,就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。不再止于满足只娶一个太太。可能是三房四妾。外边还有情人小蜜。乱七八糟一大堆。那么他就感受不到夫妻之间的恩义、情义和道义。而这些女人之间,又不能够和睦相处,还经常因为芝麻大的小事争风吃醋,不知道又什么时候,给他惹出了麻烦。因为自己很有钱,他还不满足既得的财富,每一天还要飞来飞去地赚更多的钱。还要想,这个钱投资到哪里才能够增值。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教育,结果这个孩子走到了十七八岁,突然走上了邪路,甚至锒铛入狱了。那请问,我们赚了多少钱,能够换回一个孩子的前程呢?
还有的人虽然很有钱,但是脾气不好,修养不够,经常因为芝麻大的小事,就大打出手,把彼此打得鼻青脸肿,那么这也都是良好环境下的不幸之人。
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?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,如果你能够充满喜悦的生活,这个幸福当下就得到了。那我们看一个人的幸福,是靠内心的喜悦得来的。那怎么能够靠外在的物质条件,得以满足呢?所以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理解,以为只要我们有钱了,物质条件好了,我们就能够幸福了,结果不择手段地去赚钱,钱赚的是越来越多,但是人生越来越茫然。幸福感越来越差。那么这个就是要求恩对幸福要重新思考。说一个人是自私自利的总是想到自己,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,而去工作去竞争去努力。久而久之,他就会有压力,他就不可能坦坦荡荡了。所以人为什么有压力呢?其实就是对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了。
古人把“财色名利”称为身外之物,为什么称为身外之物呢?比如说我们想年年18,青春永驻。我们能够做得到吗?我们还是一天一天地衰老。我们希望自己的记忆力很好,出口成章,然后呢信手拈来。但是我们还是那么愚钝。这个转头既忘,记忆力还是不好。那我们想一想,我们连自己的身体都无能为力,控制不了,请问在这个世界上,还有什么东西是你可以控制的呢?
我们静下心来一想,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,是我们可以控制的。那对于那些不可控制的东西,你非得要去控制,要去获得,要去占有,你是不是就有压力了呢?是不是和自己为难呢?
所以你要真正做到坦荡荡,你就要放弃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。你把这个念头给放下了,你的压力就减轻了。你也就能够常常做到心怀坦荡了。
所以我们通过帮助别人,而怎么样呢?而获得了个人的成长。也减轻了压力。所以呢,我们要记住,经常想着如何去帮助别人,成就别人,而不是求回报和肯定。像禅语说:不争,元气不伤;不畏,慧灼闪光;不怒,百神和畅;不忧,心地清凉;不求,不卑不亢;不执,可圆可方;不愁,快乐健康;所以你看哪些人才活得轻松自在呢?就是那些真正看破放下的人。能够不执着自己的利益,而去帮助别人的人。
在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有一个实验,这个实验者呢,对加州阿拉米达县700位居民,进行了14年的跟踪调查,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:那就是人的善恶可以影响人的寿命。实际上这是用科学实验证明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,那就是“仁者寿”。
在《善恶影响人的寿命》这篇文章中,研究人员指出,一个乐于助人且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,他的预期寿命会显著延长,在男性中尤其如此。而一个心怀恶意,损人利己,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,死亡率比正常人要高出一点五倍到两倍。这些研究人员发现,从心理学的角度看,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,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。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,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虑。而从免疫系统的角度看,常常行善也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健康。那么这些科学研究都表明,其实助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。
那我们中国传统哲学呢,对助人为乐给出了一个解释,在中国古人看来,人性本善。人性中有一种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,为了说明这种人性本善的道理,孟子给我们讲了一个“孺子入井”的故事。他说当你看到一个还不懂事的,还在牙牙学语的小孩子,正在慢慢地朝着井边爬了过去,眼看着他就要爬到井里去了,那么每一个看到的人,都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?每一个看到的人,都会产生一种不由自主地“怵惕恻隐”之心。那就是恐惧心,同情心和怜悯心。大家都想怎么做呢?大家都想赶快跑过去,把这个小孩从危险的井边给拽回来。让他达到安全的境地。那孟子就问了:我们这样做,是为了讨好这个孩子的父母吗?是为了在同乡中博得好的名声吗?还是因为我们厌恶,这个孩子发出的哭声呢?显然都不是,这种不由自主的“怵惕恻隐”之心,表明了人性中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。而人只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力,就可以达到高尚的境界了。
所以《中庸》上也说了一句话,“率性之谓道”,这个“率”就让我们顺着循着,而不是违逆自己的本性去做。这个时候就和道相同了。那么孟子说呢,他说虽然人性本善,但是人也的确会去作恶,但是人之所以作恶,并不是因为本性不善的缘故。而是因为人不注意保存自己本有的良心。又受到不良环境的污染和诱惑。久而久之,就把自己本有的良心给迷失了。
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呢,孟子又给我们举了一个牛山的例子来做比喻。这个牛山是一个山的名字,它本来是一个风景优美,草木茂盛的地方,但是因为牛山地处大国的郊外,所以经常有人到那里去乱砍乱伐,放牧牛羊。结果久而久之,就使牛山变成了光秃秃的不毛之地了。那后来的人再看到牛山,以为它本来就不生草木,可这哪里又是牛山的本性呢?
孟子说“人性本善”的道理也是如此。实际上呢,生活中的每一个人,都有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。我们只要注意保存自己的良心,把这种放异的良心,或者说丢失的良心给它找回来,就可以达到高尚的境界了。所以孟子又说: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意思是说,我们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、道德修养、道德境界的方法、途径,其实没有什么奥妙的。只不过把自己放逸的心,或者说丢失了的良心,给它找回来罢了。但是令人感叹的事是什么呢?孟子说:一个人把自己家的小鸡小狗,这样的小动物给丢掉了,他尚且知道着急把它找回来。可是人呢,把自己的良心,这么重要的东西给丢掉了,却不着急把它找回来。这是多么让人悲哀的一件事情。
孟子说:这样的人,就如同那些低劣的园艺师,为什么说他是低劣的园艺师呢?因为他放着贵重的梧桐树不理,反而要去费心地照顾那些矮小的荆棘之类。这是分不清哪一个重,哪一个轻,哪一个大,哪一个小所导致的。所以中国古人认为,人性都有一种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。所以人如果做了错事,做了坏事,做了恶事,就会感到惴惴不安。这说明什么呢,说明一个人真正想坦荡荡,心理健康,他首先是一个道德很高尚的人。反过来说,如果一个人能做到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”,这样的人,才是一个真正达到了心理健康标准的人。
那我们知道,
所以人呢,如果做了坏事,做了错事,做了违反自己本性的事情,就会感到不安。就会感到心神不宁。所以为了避免 这样的压力呢,我们应该怎么样呢?我们应该多做善事,多把我们的注意力,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。多去关心和帮助自己身边的人。那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西方成功学,很多成功学家呢,专门去研究这些成功人士,成功的原因。结果呢,这些成功学家就去采访了一些全球著名的推销员,顶尖的企业家,问他们:你们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?是什么让你们成为世界顶尖的推销员和企业家呢?结果没想到这些人无一例外地回答了两个字,这两个字是什么呢?那就是“利他”,而不是自利。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挪到自己的口袋里,我们想一想,别人的感受是什么呢?他一定是把自己的口袋捂得紧紧的,非但不给你,还对你抱有戒心。如果我们总是想着自己的服务,自己的产品,怎么样能够帮助人家解决困难,满足人家生活的某种需要,给人家的生活和工作,带来某种便利,那可能人家都争着抢着,把钱送给你。谁不喜欢这样的人呢?所以使他们成为世界最成功的推销员和企业家的秘诀,就是在于“利他”两个字。而不是“自利”。
那我们看现在有很多人压力很大,过着一种“忙、盲、茫”的人生。这三个字很有味道,第一个“忙”,是一个竖心旁,加一个“亡”字,忙碌的“忙”。看到这个字,告诉我们什么叫“忙”,就是我们的心灵已经不觉悟了,不敏锐了,以至于忙得看不到周围人,真正的需要了。所以就变成了第二个“盲”,眼盲的盲,看不见了。比如说在母亲节的时候,有很多记者去采访很多成功人士,说你认为最好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什么?这些人就开始夸夸其谈了,说那我要挣很多的钱,给我的父母买大房子,豪华轿车,过上一个富裕的生活。那这些记者呢,又回过头去采访他们的母亲,说您认为儿女最好的孝敬您的方式是什么呢?他们没想到,这些母亲都叹了一口气,哎,说我也不希望住什么大房子,开什么豪华轿车。我只希望我的儿子,多回家看看我,陪我聊聊天,唠唠家常就够了。但是我们因为自己事业的奔忙,由于自私自利,已经看不到父母家人真正的需要了。结果呢,换得的是家人的埋怨和不理解。最后自己就茫然了。第三个“茫”就出现了。说我这么样的忙碌辛苦,不就是为了这个家吗?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呢?最后成了孤家寡人。原因就在于,我们的付出,我们的忙碌,很大程度上都是追名逐利,都是自私自利。而忽视了周围家人真正的需要和感受。所以虽然很多人赚了很多钱,但是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,没有收获一份浓浓的亲情。所以中国古人把这个“钱”字呢,写得很有味道。这个“钱”字,左边是一个金字,右边是戈戈,金戈戈,就是“钱”。什么意思呢?如果你对这个“金”,盲目地追求,不择手段,没有智慧,可能就为了这个“金”,不惜拿着两把刀两把枪互相残杀,这就是没有智慧的选择。
你看我们现在有多少兄弟,因为一点点财产,遗产,就把对方送上了法庭,甚至大打出手的也都有。你看“钱”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,要有智慧地去运用金钱。这样才能够不出现弊端。所以为了避免这种“忙盲茫”的人生,就需要我们把自己的心沉静下来,观察一下周围人真正的需要。这样呢,我们的人生才不会越走越空虚。压力也才能够避免,过上一个坦荡荡的生活。
那么中国人还有一句话,叫“知足常乐”。很多人呢,他乐不起来,就是因为他不知足。所以“知足常乐”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。恰恰相反,“知足常乐”里面,蕴藏着真正的人生智慧。所以中国古人说:“人生解知足,烦恼一时除”。如果人生理解了“知足”这两个字,所有的烦恼,一下子都不见了。如果你不知足,比如说你赚了十万块钱,结果看别人都赚一百万,他不知足,又去辛辛苦苦地忙碌,赚了一百万。再一看还有上亿的人,再去辛辛苦苦地赚钱。再一看,比那个世界首富还差得远呢。所以一个人如果不知足的话呢,即使拥有了再多的金钱,都不能使他过上如意的生活。所以在古人那里有一句话,说“别人骑马我骑驴,仔细思量我不如,待我回头看,还有挑脚汉”。这告诉我们人生的幸福与否,和他的物质财富没有必然的联系。
我们读《论语》就能够明白了,孔老夫子的弟子颜回,是所有弟子中最贫困的人,但是他也是最快乐的一个人。他是“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。你看孔老夫子的弟子颜回,生活条件非常地艰苦,吃饭连饭碗也没有,喝水连杯子也没有,住在非常简陋的巷子里,别人都不堪忍受。说他这个生活条件太艰苦了,但是颜回怎么样呢?颜回不改其乐,他仍然是乐在其中,那么颜回为什么能够做到不改其乐呢?他乐在何处呢?其实他就是乐在道中。他活在了“法喜”之中,所以你看,《论语》上也说,“君子忧道不忧贫”,他所担忧的和一般人所担忧的不一样。他内心充满了法喜,他体会了这种法喜的味道,那么对于物质生活,就没有太多的要求了。
古人说:“世味哪有法味浓”,那么孔子更是如此。我们知道他一生去周游列国,但是遗憾的是,这些国君或者认识不到他理论的深刻,或者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”,他也一生不得志,没有被重用。但是我们看《论语》开篇就说,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,”我有德行,有才学,别人都认识不到,也不任用我,那我也没有任何愠怒的表现,没有如何怨天尤人的表现。这不也是一个君子人的行持吗?
所以我们看孔老夫子所表现的,就是不怨天不尤人,一生从来没有表现出怨天尤人的情绪。那我们现在人,为什么无论贫富贵贱,都是身心不安,怨天尤人呢?我们听一听现在的社会,我们就知道了。什么样的声音是最多的,那就是抱怨的声音。而孔老夫子为什么没有抱怨呢?因为他周游列国,不是为了升官发财,满足自己的利益,而是襟怀天下,心系众生,那么这些国君不任用他,他知道这是缘分不成熟,时机因缘不到。所以怎么样呢,他退而著书立说,把自己的仁义学说呢,传给生徒,传给学生徒弟。结果呢?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。
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清代,我们都是用儒家的思想来治国,结果出现了很多的盛世,那么到今天,我们走到国外,很多人一提起孔子,那也是非常地敬重,把他称为至圣先师。“素王”,还愿意向他学习。所以这些圣贤人呢,他们都是活在喜悦之中。
比如说我们看孟子,他说人生有“三乐”,哪“三乐”呢?“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;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”为什么古人一说就是喜悦,就是快乐,而我们一说就是烦恼,就是压力,就是焦躁呢?原因很简单,就是古人活在助人为乐之中,他活在尽责任尽本分之中,所以你看呢,他俯仰无愧,把五伦关系都处理得好,都能够孝敬父母,友爱兄弟,教育生才,你看他的人生多么地有意义,有价值。而我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了呢?放在了自己的利益,还想方设法去谋算别人,你说这样的人,怎么可能胸怀坦荡呢?那一定是忧郁,患得患失,压力烦恼很重。所以君子人,他的特点就是助人为乐,成人之美,而且知足常乐,心胸宽广,不计较利害得失。所以他没有患得患失的心。他坦坦荡荡。而小人之所以“长戚戚”,就是一心关注自己的利益,那么这是我们学习圣贤之教,最重要的启发。
那我们今天就把修身这一部分,身心和乐这一部分的内容讲完了。下一次我们讲家庭和睦,谢谢大家!
刘余莉,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、硕士毕业。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、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、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,著述丰硕。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、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,并应邀到英、意、美、加、澳、日、新加坡、印尼、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。2015、2016年,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,围绕“从《群书治要》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”做主题演讲,对中国传统文化“东学西渐”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。
请您转发分享,福生无量!
【微信公号:传统文化道德经】
精品合集 特别推荐
* 看更多往期经典好文,点击下方小字即可 *
▶ 《道德经》解析合集
道德经解析
▲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
道德经解析